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精美图片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07645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4
  • 页数:310
  • 价格:40.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佛教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对中国的哲学、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影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佛教的基础知识,如释迦牟尼的一生,佛法僧“三宝”,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本生故事,佛教是何时传播到中国的,佛教是怎样逐步中国化的,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的入世应用,佛教寺院的格局和僧众的生活,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轶闻传说;中国佛教的著名的人文景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书画、文学、音乐)等。

1、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佛教的基础知识。

2、专业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轶闻传说,以知识链接的形式介绍了相关的佛教知识。

3、语言深入浅出,是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是了解佛教文化的便捷途径。


书籍目录:

章 灵山会上:佛教的起源和产生

 觉行圆满:佛祖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八相成道/佛诞日/腊八的传说

 化愚济众:佛法僧“三宝”

  “三宝”与“三皈依”/十大名号/四谛/圆寂与荼毗

 法雨普施:经律论“三藏”

  次结集/如是我闻/三藏法师

 助佛弘教:佛陀的十大弟子

  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优波离/罗睺罗/阿难

 

第二章 三乘佛法: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了脱尘缘:小乘佛教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第二次结集/上座部与大众部/南传佛教

 度化众生:大乘佛教

  法身/三身佛/三世佛/十方佛/菩萨的含义/六波罗蜜/三乘佛法/马鸣与龙树

 化行人间:本生故事

  本生类经典/尸毘王以身代鸽/雪山童子“舍身求偈”/太子须大拏

 道灯法鼓: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

  龙树、提婆与中观学派/空观与二谛/无著、世亲与瑜伽行派/逻辑学与因明学/佛教心理学/唯识学/密教/陀罗尼与曼陀罗/藏传佛教

 

第三章  佛教东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震旦因缘:佛教东传及其中国化

  永明求法/白马寺/早起的佛道之争/理惑论/因果报应之争/沙门礼敬王者之争/形神之争/中国佛教的若干特点

 功标青史:取经与翻译

  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安世高等早起翻译家/格义/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的翻译/佛经的译场与翻译的组织

 无尽妙藏:大藏经与佛教文献

  汉传大藏经的形成/《出三藏记集》与《开元释教录》/房山石经/佛教与雕版印刷术/开宝藏与赵城金藏/永乐南藏与永乐北藏/嘉兴藏/贝叶装/高丽藏与大正藏/《弘明集》/《高僧传》/《祖堂集》等禅宗语录、灯录/《佛祖统纪》与《佛祖历代通载》/《法苑珠林》

 

第四章 宗派繁盛: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

 开宗立派:从学派到宗派

  三论学/僧肇/涅槃学/道生/成实学/摄论学/毗昙学/地论学/律学/禅学/小乘禅与大乘禅/寺院经济的发展/祖统的形成/判教/三武一宗法难

 会三归一:天台宗

  慧文、慧思禅师/智顗大师/五时八教/《妙法莲华经》/会三归一/一念三千/止观法门/灌顶法师/湛然法师/宋代之后的天台宗

 万法圆通:华严宗

  杜顺与智俨/法藏大师/《华严经》/华严宗的五教判教/法界缘起论/华严十玄门/清凉澄观/圭峰宗密

 拈花微笑:禅宗

  菩提达摩祖师/嵩山少林寺/二祖慧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与“东山法门”/楞伽师与北宗/六祖惠能/曹溪/神会/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与《百丈清规》/石头希迁/五家七宗的形成/公案与机锋/禅宗语录

 佛光普照:净土宗

  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信仰/信愿行/念佛法门/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末法观念/永明延寿/禅净合流/观音信仰/净土宗经典

 

第五章 觉悟之道:佛教的核心信仰

 法界缘起: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千大千世界/“劫”与世界灾难/“器世间”与“有情世间”/“四大假合”与“五蕴无我”/无明:轮回之根

 六道轮回:佛教的生命观

  轮回现象与六道形成/十善与十恶/十法界/生命轮回的过程/中阴与中阴救度

 果彻因源:佛教的缘起论与因果论

  “因”与“缘”/因果的相互转化/万有因果律/缘分/因缘思想与慈悲观念/十二因缘

 转迷成悟:佛教关于觉悟的认识

  妄想执著/虚假的世界/邪见的产生/贪嗔痴“三毒”/佛教正见: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戒定慧“三学”/五戒/禅定/般若智慧/五种般若

 

第六章 入世应用:佛教与世间的关系

 二谛融通:真谛与俗谛

  功德与福德/布施/化城喻/到岸舍筏/四依法

 道场庄严:佛教的礼仪

  佛教礼仪的形成/礼拜与合十/香、花、烛等供养礼仪/斋戒仪式/早晚课诵/三皈依仪式与受戒仪式/忏悔仪式与水陆法会/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

 身云妙现:菩萨信仰

  文殊道场五台山/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睺寺/菩萨顶/普贤道场峨嵋山/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金顶礼普贤/观音道场普陀山/《普门品》/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地藏道场九华山/新罗太子金乔觉/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祇园寺/弥勒菩萨与弥勒信仰/布袋和尚与“大肚弥勒”/鱼篮观音/菩萨应化世间的真意

 

第七章 佛教圣地:物质文化层面看佛教

 古刹巡礼:佛教的名山与名寺

  宝刹含义/寺院、兰若、丛林/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布局/塔的起源与规制/石窟与石窟群/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江西庐山/江西青原山/云南鸡足山/浙江天台山/杭州天竺山/福建鼓山/广东丹霞山/各具特色的中国名寺/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响堂山石窟群/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中国名塔

 佛像庄严:佛教的造像与雕塑

  佛教造像的起源与发展/“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佛像的“手印”/各类菩萨像/罗汉像/“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

 法器曼妙:常用的佛教器具

  钟/鼓/磐/木鱼/铙钹/板/僧人的三衣/袈裟/钵/念珠/蒲团/锡杖

 

第八章 心灵净土:精神文化层面看佛教

 幽玄旨趣:佛教的文学与文学的佛教

  佛教经典的文学性/法句经/譬喻类经典/法华七喻/佛传、佛赞类作品/佛本生经典/大乘佛教经典的文学性/《维摩诘经》/中国僧俗的佛教文学创作/佛教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论说文体/释氏辅教之书与因果报应观念的普及/佛教文学的“真实”观/王维/白居易/宋元后的士大夫佛教文学创作/诗僧/皎然/佛教文学的独特审美趣味/寒山/云栖袾宏/憨山德清/佛教对中国古典戏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海潮妙音:佛教的音乐传播

  梵呗的流传/曹植与“鱼山呗”/“唱导”的产生/佛曲与中国民族音乐的成熟/法曲/敦煌“曲子辞”/佛教音乐对宋词、元曲的影响/佛教音乐的通俗化

 吉祥妙相:佛教的绘画与书法

  顾恺之、张僧繇等的佛画/吴道子与尉迟乙僧/周昉的观音画/贯休/王维等的写意山水画/淡远、空灵的文人禅画/佛教写经与中国书法的成熟/智永/怀素/弘一法师


作者介绍:

   张培锋(1963-),南开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佛学与文学。著有《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佛家礼仪》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从“二谛”理论来看,实相般若属于真谛,方便般若则属于俗谛,它不是真实的,却是通向真实不可缺少的途径。在佛教中,文字、神通、仪式等外在的表现和形式,大多可归属于方便般若之中。方便般若也不可执著。一直著,方便便掩盖了真实,手段变成了目的。宗教的过度世俗化,丧失了宗教本有的神圣意义和价值,就是执著于方便般若的结果。


“化城喻”确切地说是表达这样一种思想:真谛是目的,俗谛是手段,在求取真谛的过程中,俗谛是必须的,它的价值在于:可以生发人们的信心,为疲惫的身心提供暂时的休息,但切不可执著于俗谛,执著于俗谛也就丧失了真谛。


这使年轻的玄奘萌发了西行求法的志愿,但一开始并没有被允许。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二十八岁,长安闹饥荒,朝廷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趁此机会,独自一人西行,经凉州(今甘肃武威),违反当时的出关禁令,偷越玉门关,以后又沿着丝绸之路,历尽艰险,展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这是释迦牟尼长期说法的地方,也是佛教“第二次结集”的圣地。


佛教认为,“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形成的,须弥山周围环绕着九山、八海、四大洲、太阳、月亮,合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如此的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大千世界”里包含着十亿个小世界。


建造寺院,剃度僧人,布施钱物,举办斋会,这些活动叫作求福报,不能把求福报误认为是功德。功德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中,并不拘泥于行善求福报的种种活动。正确认识自我的本性是功,平等无区别地看待一切是德。思想时时刻刻不为尘世间的事物和现象所束缚,自我本性能够常常发挥妙用,这才叫功德。不离开自己的本性是功,不受尘世的污染是德。功德必须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寻找,而不仅仅是通过布施钱物、供养礼敬就能获得,那只是人天福报,是不能超脱生死的。由此可知,福德与功德是有本质差别的。佛教认为凡不能使人超脱六道轮回的行为,都不是真谛。


蒲团的厚度高约一揭手(10厘米左右),即一个拳头的高度。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化行人间:本生故事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弟子们是把他当做榜样、导师,作为现实的人看待的,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记载称为佛传故事,尽管里面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但基本上接近于史实。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已经出现不少有关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故事,他们认为佛之所以成为佛,是他累世修习的结果,这种有关前世的故事称为“本生”或者“本缘”。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对于释迦牟尼更作出了重新解释,佛陀被神化了,人们传说他在过去世曾经受生为各种不同的身形和身分而行菩萨道,从而突出体现大乘佛教慈悲为怀、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等精神。由于过去世是无限长的,释迦牟尼一个人可以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因此本生故事越来越丰富,本生经也成为佛教中富有文学色彩的经典。

    【知识链接:比较集中地保存本生故事的汉译佛典有十几部,其它经、律、论里也散见不少。其中吴?康僧会所出《六度集经》(包含八十二经)、西晋?竺法护所出《生经》(包含三十一经)、失译《菩萨本行经》(包含二十四经)等都是集中存录本生故事的经典;此外各种不同类型的譬喻类经典如《百喻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也包含有不少属于本生故事的部分。】

    许多本生故事颂扬了菩萨的善行,具有宝贵的伦理内容。其中舍己救人是本生故事里常见的主题。

    著名的如尸毘王以身代鸽故事,见于《杂宝藏经》、《菩萨本生鬘论》、《大庄严经论》等多部经典中。

    故事是说曾有大国王名叫尸毘,生性仁慈,爱民如子。其时天帝释即将命终,世间佛法已灭,诸大菩萨不复出世,大臣毘首告以阎浮提今有尸毘王,志固精进,乐求佛道,当往投归。

    天帝释听了,决定加以考验。他让毘首变成鸽子,自己变成鹰,鹰追逐鸽子到国王面前,鸽子惊恐地躲藏到国王腋下。鹰作人语要求国王以鸽救饥,结果国王决定以身代鸽,自割股肉。鹰要求分量一定要与鸽身相等,但两相称量,股肉以至臂、肋、身肉割尽,轻犹未等。后国王奋力置身秤盘上,心生喜足,并发誓说:“我从举心,迄至于此,无有少悔如毛发许。若我所求,决定成佛,真实不虚。得如愿者,令吾肢体,当即平复。”当他发这一誓愿时,身体恢复如初。

    这时候天神、世人都赞扬为稀有之事,欢喜踊跃。

    故事的后,佛告诉大众:“那个尸毘王就是我的前身”。

    这个故事立意在赞颂菩萨的牺牲精神,结尾有教义的说明,但客观上却把舍己救人的高贵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有萨埵太子舍身饲虎、鹿王本生等故事,都表现同样的主题。

    【知识链接:汉译“本生经”有一种固定的结构,一个故事大体分为三部分。部分是佛陀现世的状况,这一部分比较简单。另一部分是他过去世的所为,例如曾示现为动物如鹿、猴、兔、鸽等或者国王、贵族、商人、平民、穷人、婆罗门等,描述他精勤修道的善行。后是关联语,由现世佛陀说明过去世与现在世的关联:当初行善的某某就是佛陀自己,作恶的某某就是现在加害或反对他的人,从而说明因果报应之理,警示人们行善去恶等。】

    见于《大涅槃经》的雪山童子“舍身求偈”故事是“本生经”里含义非常深刻的故事之一。

    故事说释迦牟尼前世曾是一个婆罗门,在雪山苦行,叫做“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

    天帝释为试验他的诚心,变作罗刹,向他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童子听了,心生欢喜,四面观望,只见罗刹,就对他说:“你如果能把全部的偈子告诉我,我愿意做你的弟子。”

    罗刹说:“我现在非常饥渴,不能说。”

    童子说:“你如果说出后面的一半,我就将用我的身体供养你。”

    罗刹于是说出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童子听了,就在石头上,墙壁上,树木上,道路上,书写这个偈,然后爬到一棵大树上,投身于地下。

    这时罗刹现天帝释形,接取其身。

    这里所说的偈名叫“无常偈”,是表现佛教基本教义的偈颂。

    这个故事歌颂了雪山童子“舍身求法”的大无畏品格。

    在菩萨的“六波罗蜜”中,布施处于位,这说明布施是菩萨行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大乘佛教看来,布施是培养一个人慈悲善心的行为,同时也是消除悭贪心和“我执”的一种训练,因为布施无非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的“自我”意识就会慢慢消弱,终体认到“众生都是一体的”这一大乘佛教的真理。

    布施也有很多种,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等,而“以身代鸽”、“舍身求法”这些故事说的是无畏布施,即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出去。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篇较长篇幅的本生故事:《太子须大拏经》。这个故事一方面极力宣扬了大乘佛教的布施、慈悲等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到本生故事情节上的丰富、曲折,描写上的细腻、生动,与后世的小说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释迦牟尼前世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富足的国家叶波国的太子,名叫须大孥。须大孥太子性情仁慈博爱、发菩萨心,广修布施波罗蜜。有一次他看到国内还有很多穷苦人,便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财宝拿出来,布施给全国人民。国王只有这个太子,对须大孥爱若掌上明珠,所以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满足他的心愿,举行了七天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国王派人到处张贴告示,人们纷纷来求太子布施,太子对所有来求布施的人,都是有求必应。人们得到太子布施的深恩厚德,皆大欢喜。

    【知识链接:印度佛教中的“无遮大会”通常指由帝王施设的一种大斋会,一切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由于圣凡、上下、贤愚相聚一起,没有任何界限,因此叫“无遮大会”,据说印度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样的大会。在中国古代也模仿此举,作为供养僧俗的一种形式。比如梁武帝、唐懿宗等崇佛帝王,都举办过类似的法会。】

    这个国家有一头白象,力大善战,天下无敌,属于镇国之宝,没有国王命令,谁都不许带出宫门。太子广行布施的消息,风闻天下,辗转传到一个敌对的邻国,邻国国王就别有用心地派人来求太子布施白象。

    太子说:“白象是我国的镇国之宝,我无权答应,不能布施给你。”

    来人说:“太子发菩提心,满众生愿,不违人意。如果不肯把白象王宝布施给我,你的布施功德不能圆满,无遮大会名不符实。”

    太子想到发菩萨心要难行能行,不分一切对象广行布施,为了完成功德,当下就答应了。太子亲自把白象牵来,交给邻国派来的使者。大臣们得知后,纷纷报告国王。国王十分愤怒,就把须大孥太子充军到离城六千里之外的檀特山中。

    太子满足了他布施的愿行,所以身心安乐,自在无碍。太子的妻子名叫曼坻,生有一子名耶利,一女名罽罗延,他们三人对这样一位仁贤慈悲的亲人万分崇敬,于是都一心一意要跟随太子去檀特山。太子就对妻子和子女说:“你们愿意跟我同去,不但要吃苦,我为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还有可能继续广行布施,你们能答应吗?”曼坻和子女都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太子带领妻子和子女前往檀特山,一路上除了许多受布施的人诚敬送行外,还有许多人来求太子布施,太子又将自己和妻子四人随身所带的金银财宝、车乘衣服等都布施得干干净净。他们四人步行到檀特山时,真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了,就靠着妻子曼坻去采野果维持生活。

    檀特山山势巍峨,树木繁茂,流水淙淙,野果甘美,奇禽异兽嬉戏树林间。太子高兴地对曼坻说:“让我们安心地住在这里,好好修行吧!”他给自己搭了一座小草屋,又给曼坻和两个孩子各搭了一座小草屋,就在山里定居下来。一家人饿了吃林中的野果,渴了喝山间的清泉,生活虽然贫穷却很快乐。森林中的小兽与太子一家人成了亲密的朋友,经常到小草屋附近游玩,甚至一些食肉的猛兽都改邪归正,再也不去伤害其他动物,改为食草。山林中呈现一派和平宁静的气象。

    这时又有一婆罗门要求布施,太子已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布施,就将儿女布施给他。曼坻当时正在外面采集野果,突然心跳意慌,就赶快回来,只见太子一人独坐无言,两个子女不见了。在妻子一再追问下,太子说:“他们兄妹二人被我布施给人当奴仆了。”曼坻闻后大哭,痛不欲生。

    须大孥太子把亲生子女布施给人为奴,这伟大的布施行为感动了忉利天主释提桓因,他就化身为一个丑陋难看的中年婆罗门,来求太子布施。

    【知识链接:释提桓因是佛教所说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也称为“帝释”,一些中国人把他附会为道教的“玉皇大帝”。据说忉利天的众生寿命很长,享受很大的福报,释迦牟尼的母亲在其出生后七天后便去世,转生到这层天上。天主释提桓因对佛教非常欣赏和拥护,是天界神灵中一位著名的护法者,很多本生故事都与他有关。】

    太子说:“你来迟了,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婆罗门说:“只要太子能答应,还有可以布施的。”

    太子说:“你要求什么呢?”

    婆罗门答曰:“我年长成人,无力婚娶,请求太子把你的妻子布施给我。”

    太子眼睛看着曼坻,难以开口,曼坻在旁见此情景,更加悲哀痛哭。

    婆罗门又对太子说:“你若不把妻子布施给我,就不能圆满你的布施功德。”

    须大孥太子为了要圆满布施的大愿大行,于是把曼坻夫人交给婆罗门带走。忽然天摇地动,众鸟飞鸣。这位相貌丑恶的婆罗门,握了曼坻夫人的手,一直往前走了七步,恢复了相貌庄严的帝释天王形象,回过身来,把曼坻夫人交还给太子,赞叹说:“善哉善哉,太子善行菩萨之道,真心修行布施波罗蜜。”

    帝释天王又对曼坻夫人说:“您有什么愿望吗?”

    曼坻夫人说:“我有三个愿望。一、愿父王回心转意,派人来接太子回宫。二、愿一对子女能够早日回到宫中,受诸福乐。三、愿邻国送还白象王宝。”

    帝释天王都答应了。

    且说那个婆罗门又把太子的一对子女转卖到叶波国。国王知道后,就将孙儿孙女叫来问:要多少钱才能把你们兄妹二人赎回。

    孙儿说:“以一百两银子赎我的身,以二百两银子赎妹妹的身。”

    国王说:“自古以来,都是男贵女贱,为什么今日是女贵男贱呢?”

    孙儿说:“我父是男儿,今日还充军在檀特山受诸苦恼。宫娥采女是女人,今日都在皇宫中享受福乐,岂不是女贵男贱吗?”

    国王听了孙子这几句动人心弦的话,心里十分难过,对太子的骨肉之情,顿时涌现心头,马上下令派人去檀特山,迎接须大孥太子与曼坻夫人回宫。

    邻国国王得知须大孥太子为布施白象给他,由此被父王充军到檀特山受苦,现在才回到叶波国,心生大惭愧,马上派人把白象送回叶波国。从此以后,两国顿释前嫌,变冤家为亲友。这样,不但曼坻夫人的三个愿心都得满足,须大孥太子的布施波罗蜜功德也得到圆满成就。

    表面上看,故事中的须大孥太子的所作所为似乎有些过分,甚至显得很愚笨。但是透过这样一个故事,是要说明菩萨视任何众生如同己身的伟大情怀,对于一个彻底体悟到“无我”的人而言,当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出去以后,他并不是一无所有了,而是同时获得了全部。这个故事很能体现佛教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那种对精神富足的追求,那种以慈悲感化众人包括自己的敌人的精神。

    今日人们多将“本生经”视为佛教为了宣扬其教义而创作的一类文学作品。本生故事中记有一些著名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流布于东西方各国,见诸于各大宗教的经籍文献,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比如“二母争子”的故事,说一个母夜叉抢得一男孩,强辩说是自己的儿子,与孩子的母亲争吵起来。菩萨为断明此案,在地上划出一条线,将孩子置于线上,命双方拉拽孩子,规定谁能把孩子拉向自己的一方,孩子便归属于谁。孩子在拉拽下大哭起来。生母心疼,松开了手,于是菩萨断定“心痛孩子者必为其母亲,而只顾拉拽、无动于衷者必为假冒”。

    “兔本生”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它行无畏布施,跃入大火中,要把自己的肉烤熟给人吃,天帝释感其志诚信笃,把它的形象画在月亮上,以使光照人间。“月中有兔”的传说流传在世界各地,已成为全人类的“信仰”。


书籍介绍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双色图文)》包括:灵山会上:佛教的起源和产生、觉行圆满:佛祖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八相成道、佛诞日、腊八的传说、化愚济众:佛、法、僧“三宝”、“三宝”与“三皈依”、十大名号、四谛、圆寂与荼毗、法雨普施:经、律、论“三藏”、第一次结集、如是我闻、三藏法师、助佛弘教:佛陀的十大弟子、摩诃迦叶、合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等内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115+)
  • 差评(117+)
  • 全格式(321+)
  • 推荐购买(670+)
  • 一般般(519+)
  • 超值(301+)
  • 少量广告(115+)
  • 二星好评(675+)
  • 种类多(255+)
  • 还行吧(350+)
  • 微信读书(277+)
  • 中评多(395+)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邱***洋: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冯***卉: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