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有佳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东坡有佳作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精选东坡经典诗词及冷门佳作 回到创作现场,回到生活本身 追寻东坡的来途与去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鹏“东坡三书”第三本,是东坡诗词的解读之作,亦是诠释苏轼的生命之书。
大多数人的一生,起落有时,顺逆交替,快乐与苦难并行,我们要如何面对逆境,扭转不利局面?我们要如何突破藩篱,进入开阔豁达之境?
本书通过十七个专题,梳理东坡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路径,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索,还原他的所感、所思,还原他的喜与悲、乐与怒,找寻他追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供今日读者探讨和思考。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
生活不在别处
使我有名全是酒
世间那些美好的女子啊
不爱鬼神爱苍生
那个叫老的人
寂寞沙洲冷
占得人间一味愚
猎鹿人:老夫聊发少年狂
夸儿狂魔养成记
我的朋友陈季常
从公已觉十年迟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我的偶像陶渊明
夜来四万八千偈:东坡禅
从来佳茗似佳人:东坡茶
只恐夜深花睡去:东坡花
叹息斯人不可见:东坡和弟子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陈鹏
作家,骑行者,纪录片创作者
齐豫粉丝
拖鞋和摇滚乐爱好者
著有《苏东坡的下午茶》《东坡有佳作》《苏东坡传》《馋是一枝花》《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使我有名全是酒
酒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标配。 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是一部饮酒史。文人雅士,只须手握一杯美酒,动人诗句便自胸中汩汩流淌。 酒之神奇,就在于它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一般的作用。 没有酒,文化照样发展;有酒,文化中便会更多一些伤感、快意与柔情。 没有酒,李白、苏轼的豪情无处寄托;有酒,杜甫、辛
稼轩的失意则有地儿挥洒。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酒使人心欢愉,而欢愉正是所有美德之母。但若你饮了酒,一切后果加倍:加倍的率直、加倍 的进取、加倍的活跃。我继续对葡萄树芽做精神上的对话,它们能使我产生伟大的思想,使我创造出美妙的事物。
提倡酒神精神的大哲尼采则自称为“酒神哲学家”。
——无论中西,酒皆是产生伟大思想和创造妙物的媒介。 有所差别的,不过是酿酒的方法以及对酒的命名和认知。a 来感受一下那些因饮下美酒所产生的诗句,看它们是不是格外灵动活泼。 曹孟德自问自答: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太白豪爽放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牧之怀古思今: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白居易发出邀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范 仲淹 满 腹思 乡 情怀 : 浊 酒一 杯家 万 里 ,燕 然 未勒 归 无计。
易安女士惆怅寂寞: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宋祁留恋易逝光阴: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太多了,难以穷尽。 但爱饮酒到东坡先生这个份儿上的文人,还真不多。他
曾认真地夸过一个海口:“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a 葡萄酒在中国历史悠久,但一直未成为主流饮品。两宋时,葡萄酒 为稀缺资源,一般士大夫也难有机会喝到。陆游有诗云:如倾潋潋 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跟我比谁更喜欢饮酒,各位都是渣渣、青铜,你们不行。
关键问题是,东坡酒量奇差,他自己也乐于承认,像他 这种没有酒量还喜欢饮酒,且把饮酒当成人间乐事的人,怕 也不多吧。
理论上讲,酒量这件事,分先天和后天两种情况,有人 生下来便是善饮者,有人通过后天培养也能成为善饮者,东 坡先生属于先天和后天都与善饮无关的人,却依然对酒情有 独钟。
以下这几句话都是他对自己酒量的说明,是直接证据, 无法赖账。
“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我酒量虽然不行, 但只要拿起酒杯,就能感受到饮酒的乐趣。)
“吾饮少而辄醉兮,与百榼其均齐。”(我一喝就醉, 但所获乐趣与善饮者不相上下。)
“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饮,饮一盏而醉。”(像我这种不 能喝的人,一杯就醉了。)
“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a矣。”(我小时
候一看到酒杯就醉了。现在有了进步,能饮三小杯。)
a 蕉叶,是一种浅底的酒杯。宋时酒杯,唯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 之,梨花蕉叶小。
“ 予饮 酒 终日 , 不过 五 合 ,天 下之 不 能 饮, 无 在予 下者。”(我喝一天也不过五合,天底下没有比咱酒量更差的 人了。)
五合,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一斤半,这酒量小吗?按今 天的白酒(暂不管高度与低度),能喝一斤半当然厉害,但 按宋朝的酒计,这酒量算一般中的一般。
苏 东坡 生 活的 北 宋时 期 , 烈性 酒还 没 有 出现 , 那时 的 酒,一般都是黍、秫、麦、糯米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成 酒过程短,未经蒸馏,酒精含量远低于现在的白酒,度数很 低,所以,苏东坡一天才喝了不到一斤半,实在是相当小的 酒量。
自 称酒 量 小尚 有 谦虚 之 嫌 ,按 我们 的 生 活经 验 ,在 酒 桌上,有许多自称量小但实际上特别能喝的人——按这个理 解,苏先生可能只是谦虚。
酒友黄庭坚的证言,则基本将“东坡酒量甚小”这一说 法坐实:“东坡居士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 而就卧,鼻鼾如雷。”这里的龠,等于半合,和东坡自称的 酒量大差不差。
为 让大 家 对东 坡 先生 的 酒 量有 个直 观 的 认识 , 举个 例 子,宋初有个名将曹翰,天生好酒,喝几斗而不醉。一斗等 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换算下来会发现,苏东坡的酒量只相当于曹翰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对酒的爱——真真切切的爱,实实 在在的爱。在他的作品里,“酒”出现的频次不可胜数,遍 布诸种文体,诗里写酒,词里写酒,文章里也不例外——字 字句句,酒香四溢。
东坡先生所迷恋的,似乎并不是酒本身,而是酒所代表的 人生体验。悲愁时要饮酒,开心时要饮酒,痛苦时要饮酒,寂 寞时要饮酒,看到好风景要饮酒,与好友相聚也要饮酒。
在某种程度上,酒能强化人生体验。 酒于中国文人,终究不只是杯中物,不只是让人上瘾的琼浆玉液,它还是与天地沟通的媒介、抒发情感的通道、写 作灵感的助产婆、加强友情的润滑剂。
酒之于苏东坡亦是如此。 他不是在饮酒,就是在去往饮酒的路上。
一
使我有名全是酒。 敢说这话的,除了李白,怕也只有苏轼了。李太白豪放不
羁,潇洒天性,大嘴一张,俱是傲气:“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饮者如何留名?凭酒量,那多不过是一酒鬼而已——凭的当然是天纵才华,只须饮下美酒,妙句便汹涌 不止,喷薄而出,随之流芳千古,这得何等狂妄与自信?
东坡的这句“使我有名全是酒”也狂,与李太白有异曲 同工之妙,但在读者的接受度上,却比李太白高太多。李白 的诗句狂略显偏执(还要拿圣贤垫背),东坡的诗句狂则显 温和(只拿自己说事)——至少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东坡大约在说:苏某人之所以闻名天下,皆因为有酒相 伴,才写下诸多名诗/名词/名篇。但仔细琢磨,这句的狂, 哪里输给李白半点?明里是说酒,内里仍然是夸自己才华横 溢,无人抵挡。
不过,这两位再狂,我们也没话讲,并且乐于接受—— 他们都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下凡到人间的文曲。
使我有名全是酒——不只是诗人的豪放之语,且有具体 的数据做支撑。据统计,《东坡全集》中,“酒”字一共出 现了九百余次,而在他的三百余首词作中,“酒”字亦出现 了八十次之多——况且,还有许多作品中写饮酒场面,并未 直接写出“酒”字。
苏 东坡 的 诸多 名 篇, 皆 为酒 后 所作 , 因 为酒 的 助力 , 这些名作更显飘逸洒脱——或许是掩藏在背后的现实太过沉 重,才不得不借助于酒的力量来获得暂时之解脱,因而越要写得飘逸潇洒——以至于人们总以为他是神仙下凡,尊其为坡仙——这算后人对于东坡的一种有趣的误读——他的沉重 被后世刻意忽略了。
老实说,像东坡这样的全才型人物,在当世觉得寂寞, 在后世亦然寂寞——因有时代的隔膜,我们对他只能有更多 的误读和曲解。
强调酒在东坡创作中的作用,但仍需要说明一个特别浅 显的道理:没有才情,喝多少酒都没用,才情本就横溢,酒 便成为好的催化剂。
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 说:“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 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 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多了很没意思的 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有些人读 书,读成了书橱;有些人喝酒,喝成了酒坛子。
来看东坡的几首酒后名作。 其一,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有题:“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此词作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中秋,时苏轼 在密州做知州,为地方政府首长。“欢饮达旦”是说喝了一 个通宵,“大醉”两个字,是说作词时的状态:喝多了,上 头了,但还没到烂醉的地步,一时兴奋,文思泉涌,喷薄而 出,挥毫落纸,写下这首不朽名作。
这是苏轼在密州度过的第二个中秋节,前年冬天到密, 去年春天便遇蝗灾,很长一段时间忙于救灾,终于灭蝗成 功,之后又忙于捕盗和其他公务。这年中秋,苏知州与同僚 终于有了一次彻底放松的机会。我们大约可以想象:当晚月 色如水,凉风习习,苏轼与诸位同僚坐在超然台上,举杯望 月,肆意谈笑,此前的诸多辛苦在这月圆之夜一笔勾销,因 此精神上格外轻松,格外欢乐。
苏 轼此 前 便有 词 名, 但 到 “明 月几 时 有 ”, 他 在词 坛 的地位,便从一般偶像直接封神了!假如说《兰亭集序》是 王羲之书法的封神之作,《将进酒》是太白诗的封神之作,《水调歌头》便是东坡词的封神之作。
读 者诸 君 有无 发 现, 这 三 首( 篇) “ 神 作” 皆 与酒 有关:羲之酒后书《兰亭集序》,飘逸遒媚;李白豪饮高歌作《将进酒》,起伏跌宕;东坡欢饮达旦而有《水调歌头》, 大开大合——借由酒,艺术创作得以解脱束缚,获得的 自由(哪怕只是暂时获得),艺术家对人生的了悟亦进入了 新的境界。
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主张,人应从生命的无 意义中获得悲剧性陶醉:人生是幕悲剧,的悲剧就在于 它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 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羲之、李 白、苏轼都是酒神精神的承载者。
对于《水调歌头》,后世论家赞美之词甚多,略举几例。 胡 仔称 : “中 秋 词自 东 坡 《水 调歌 头 》 一出 , 余词 尽 废。”各位,你们不要(也没必要)再写中秋词了,努力也 是枉然。后世才子当然不信邪,依然照作,不过直到目前,胡仔的判断仍然有效。 张炎称:“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没达到一定水准,断断写不出此词的境界。
沈际飞评之为“谪仙再来”(苏先生就是李白再世 啊),杨慎则总结为“中秋词古今绝唱”(李白也比不了苏 先生)。
陈廷焯称:“落笔高超,飘飘有凌云之气,谪仙而后,定以髯苏为巨擘矣。”苏先生文笔极妙,读之若腾云驾雾,李白之后牛的就是他! 王国维先生的评论得我心:“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王国维认为这首 词是情感积蓄已久的释放,是格调高绝无法企及的,不 能拿一般评论诗词的标准套到它身上。”
确实,这种神作,属于不讲理的天纵之笔,没办法以常 理度之。岂独外人无法作出,就连东坡自己,恐怕也不能写 出第二首。
上阕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营造出不凡 气势,既有面对浩茫宇宙的巨大空间感,又有思接千载的漫 长时间感,纵李白的名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在前,亦不能挡住它所散发的光芒。
顺着“明月几时有”之问,顺而生出“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之问,这句为用典,化自牛僧孺(一说韦 瓘)《周秦行记》中诗句“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牛诗写的尚是人间,东坡词一下子把目光提到天上, 视野顿时变得极为开阔——一种巨大无比的开阔。这句虽是 设问,但并没有求得一个答案的意思,是何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引出下面的“我欲乘风归去”,活在人间琐事缠 身,忙碌种种,烦恼种种,如此美好夜景,月影婆娑,水银泻地,怎不让人浮想联翩——想到那天上,做个逍遥神仙,消除一切无趣乏味的人生,快意潇洒。读至此处,以为作者 要快活地飞向天宫去了——他只须给自己装一对翅膀,就能 飞起来,这事东坡干得出来——哪料这先生却将笔锋一转, 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许多人将“寒”理解为寒冷,不能算错,但不确切, 寒冷有甚可怕,多穿件衣服就是了。这里除了气候,更是指 气氛和环境,是指孤冷凄清的状态,矛盾心情只这一句便彻 底露馅了!厌烦于人间的不好,却又胆怯于天上的孤冷凄 清,只此一个念头,就把自己又拽了回来,从天上又到了地 上,怕只有苏东坡敢这么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 实,不必到天上去,不必到月宫中,苏某人在这月色下,伴 着自己的影子跳舞,清影随人,哪里像在人间?此便是神仙 矣!在人间,亦可以做神仙。
——既 有逃 离现实 的瞬 间之思 ,又 有对 人世的 无限 依 恋,后中和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在人间做个神仙吧。
下阕主题完全明朗起来,彻底回到现实,决不再提天上 事,即便那句“月有阴晴圆缺”,说的也还是人间事,用来 强调“人有悲欢离合”。
作者把浩渺广大的思绪收回来,回到本体——“我”,回 到对人世的关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景,是为后面的情绪铺垫的,月光在朱阁上移动,照射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眠人——当然也包括“我”。为什么无眠?为那人 间的诸多“不能团圆”,如东坡和弟弟子由,一个在齐州(今 山东济南),一个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相距不算遥远,却 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聚。即便如此,东坡又宽慰自己和世人“不 应有恨”(其实恨也无用,徒增烦恼耳)——不应恨月圆之时 人不能团圆。“恨”是一种负面情绪,如“恨”无法消解,只 能让生活变得更加难过,让自己一直被烦恼纠缠下去——因此 我们要想办法克服这种情绪。
但只说“不应有恨”,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就像日常生 活中,家长对孩子的那些命令,这样不行,那样不准,孩子 嘴上服从,但心里未必接受。东坡仍要给出一个答案:为何 “不应有恨”?
他 的答 案 是明 确 又 明确 的 :人 有 悲欢 离 合, 月 有阴 晴 圆缺。所谓悲欢离合,本是人间平常事;所谓阴晴圆缺,本 是天上平常事,既然是平常事,自然应以平常心待之,谁也 勉强不得。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违背规律行事。我们何必 自寻烦恼,跟规律作对呢?接受它,融纳它——换个现代 的词,叫“和解”。与天地和解,与规律和解,与自己和 解——唯有如此,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不拧巴。此为内在 的和谐。
看到这里,心情是否放松了一些,思念是否纾解了一些?
但内心仍然会有隐隐的遗憾吧,请放心,东坡先生早窥到了你 的所思所想,于是便有了一句美好的收尾:“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句既是他的祝福,是他对世间所施行的人文关 怀,也是他提供的纾解思念的终极解决方案:看那轮明月,你 和你思念的人都在看它,感受它,它可以帮我们传达思念和祝 福,传达你心底想说的那些话。此为外在的和谐。
心情 一下 子好多 了, 转沉重 而轻 盈—— 你的思 念被 月 光传递到了另一个空间,对方心领神会。这不只是作者对自 己的宽慰以及与世人的共勉,还是作者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它切切实实地可以在精神上给我们以自洽和放松,让我们的 情绪得到释放。类似的诗句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这些诗句之所以千古流 传,除了审美意义外,还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属性和作用:宽 慰我们的情绪,解放我们的精神。
其二,写于黄州时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创作的具体时间,有的说是元丰五年(1082年)
九月,有的说是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无论是哪个时 间,都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创作背景做一大体之了解:写作此 词时,距苏先生被贬黄州,已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他习惯 了东坡的农耕生活,在当地有了不少朋友(外地的朋友也纷 纷来黄州看他),平日里,劳动、会友、饮酒、写作、郊 游、练习书法、研究美食,日子充实满足,内心平和宁静。 根据他在黄州这几年的表现,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若没有 太大意外,他可能考虑在黄州定居——正是在这片土地上, 他成功地化解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并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 验,他爱上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美食,以及这里的人和这 里的生活。一个切实的可以证明苏先生想定居黄州的证据 是,他在元丰五年三月还特地跑到沙湖看田,想要购置一块 不动产。
退一步讲,即便不想定居,至少也会在此地住上十年八 年。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
这个佛教和道教的信徒,骨子里却是个地道的儒士,他 总想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付与大宋朝廷,付与黎民百姓,付 与万里河山。哪承想,偏偏就没有人给他一个机会或一个平 台。他只能在偏僻的黄州小城中,任岁月匆匆流逝,任年华随意凋落——他心里一定暗暗着急吧:朝廷再不起用老子,老子可就真的老了! 老去诗人怨寂寥——他的这种寂寥,别人不懂,包括那些与他交好的人——隐居世外的陈季常不懂,黄州太守徐大 受不懂,道士杨世昌不懂,青年米芾不懂——无人可懂,自 然只能在诗词中倾诉。
上 阕写 饮 酒及 饮 酒后 之 情 景: 在东 坡 的 雪堂 与 朋友 聚 饮,大概是开心吧,酒喝得有点久,先是喝醉一次,酒醒后 继续,又一次喝醉,待回到临皋的家时,已是三更光景。负 责看门的家童睡得死,打着香甜的呼噜,此起彼伏,任苏先 生怎么敲门都无回应。苏先生倒也潇洒:不开就不开吧,拄 着他的拐杖来到江边,在暗夜里听江水滔滔——我就想,一 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无非是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继 续敲门,继续大声呼喊,直到家童或家人出来开门为止;另 一种是转身离去,就近找个客栈凑合一个晚上(假如有客栈 的话)。苏先生不是常人,未采用我们常人的处理方式。
即 便“ 倚 杖听 江 声” , 对 于读 者, 似 乎 也不 会 觉得 怎 样,稍显突兀罢了——事实上,作者已经为后面的情绪埋下 了一个巨大的伏笔!——内心起伏,甚而澎湃。由江声想到 流水,由流水想到时间——大概听江声的此刻,作者一定想 到了孔夫子感叹时光流逝的那幅画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果 然, 到 下阕 , 情势 急 转 直下 ,首 句 上 来便 是 “长 恨 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恨”字惹人注目,用得突 然,作者因何生“恨”——把握不住的时间,得不到重用的 机会,想将此身托付给皇帝和朝廷,但身不由己,不被重 用,只能在黄州继续混日子。
这还不是一般的“恨”,是“长恨”,是“持续的 恨”。这个长恨可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互参,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挣扎徘徊,于这个“恨”字里显露 无遗。
“此身非我有”典出《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 也。’”
——此身非我有,乃拘于外物之故,因而生身不由己之 感——换个说法讲就是,只能接受命运安排,接受已经写好 的剧本,而不能自己下笔修改剧本。
既然身不由己,自然不知何时能“忘却营营”。作者无 奈到极点了,走投无路了,我等读者仿佛都能够听到他心碎 的声音。再来一次换位思考,如我等常人,此时此刻又会如 何处理?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随波逐流,向生活投降,与命运妥协;另一种是学习哪吒,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和命运痛快地做一场搏斗。 这又是我们常人和东坡的不同了。东坡给出的是第三种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驾一叶扁舟,到那 江海里去度过余生——既未向命运妥协,也没有和命运做一 场搏斗,而是——从世间彻底地消失,隐退。
这个选择不是东坡“发明”的,是孔夫子的“发明”。 夫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夫子的意思是,大道
(我的主张)无法推行于天下,咱就坐个小船去到那遥远的海 上——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绝?怎样的一种失望呢?东坡大约也 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妥协不投降,即便真的无路可走。 有一点他与夫子不同,夫子出海还打算带上子路,东坡却似乎没打算带上任何人——这可能是更深的一种决绝。 这是掩藏在那个乐天知命、热爱生活的苏轼背后的另一面,也大概是他未能完全与命运达成和解的一个例证。 近代知名学者俞陛云评点此词:“写江上夜归情景,忽欲扁舟入海,此老胸次,时有绝尘霞举之思。”
东 坡那 种 宏大 的 寂寞 , 我 们一 般人 真 的 难以 产 生同 理 心,他也便更加寂寞了。
本是酒后的一首词作,不想引发了连锁反应,盖因东坡 每有所作,立马为人传诵,遂有人曲解造谣,说东坡写完此词的当晚,便驾一叶扁舟远去,不知所向。
这谣言先是传到黄州太守徐大受的耳朵里,犯官逃遁, 非同小可,徐氏为一州长官,对犯官有监管之责,倘若苏轼 就此不见,上边一定会追责到他身上来。徐大受听闻消息, 赶紧往苏家探测实情。哪料进门一瞧,东坡先生鼾声如雷, 睡得正香,不禁拊掌大笑。
其三,写于徐州时的《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东 坡的 好 诗词 太 多, 这 首 不闻 于世 , 算 是被 湮 没的 佳 作。当时苏轼在徐州任太守,元丰二年(1079年)的某个春 日月夜,与王适、王迥兄弟,于一棵开满繁花的杏树底下, 置办酒宴,接待远道而来的四川老乡张师厚,如此良夜,王 氏兄弟吹洞箫助兴,作者亦兴致高昂,与客人频频举杯。
东 坡酒 后 诗词 , 一般 皆 情 感浓 郁之 作 , 这首 诗 却写 得清丽简洁,叫人耳目一新。吃多了大鱼大肉,换碟青菜转换口味便会有惊喜之感。“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 人”,一个“散”字,一个“寻”字,让整首诗一下子活了 起来:杏花和明月是静物,前者去“散”,后者来“寻”, 杏花和明月立马拥有了人格,活泼泼地在人间搞起事情来! 按一般道理而言,花开花落,月升月沉,本是自然现象,苏 轼却借助“散”和“寻”,与花与月有了互动,人与物之间 在情感上便获得了共情。
特别是这轮明月,完全不像其他诗人笔下的月亮——大 多数的月亮诗,月亮不过是客体,是陪衬,是为描摹心情服务 的,少有诗家词家将月亮人格化。这首诗里的月亮,大约是受 李白“举杯邀明月”之启发,然后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创新:李 白诗中,明月是客,李白是主,苏轼的明月却反客为主,主动 来晤作者了。(换个角度想就是,好诗已被唐人写尽,宋人想 要有所超越或不落窠臼,必得想着法儿实现创新。)
东坡并未客气,愉快地接受明月的邀约,仿若与它是多 年老友。“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 ”,揽衣举足, 踱步于花影月光之中,月光皎洁,宛如流水,花影婆娑,像 粼粼波光下的青 。本来是沉静平稳的月夜,经作者妙手,竟 赋予它某种特别的动感:人随月动,月亦如流水在动,月影 如青 摇曳。诗人知月惜花,与景色融为一体。
只有欣赏和感慨,显然是不够的,不足以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天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它之短暂所流露的惋惜之情。他 需要制造一场互动,以求更深更广地进入春天的身体乃至灵 魂当中。如何互动——那便是“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 落香雪”。花间置酒,花香与酒香交融,空气里全是香气; 争挽长条,轻摇树枝,杏花纷纷落下,如同制造了一场春日 雪景。让这春天来得更丰盛些,更热烈些,让我们与它更亲 密一些。
只有以上六句,便可称一首好诗,一首极佳的春日诗—— 可以就此打住,再写下去,搞不好很容易画蛇添足。
但苏 大人 哪里肯 停, 他总 要抒发 一下 情绪的 ——这 是 苏氏创作的一大特点。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以文为 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 观。”所谓以文为诗,便是突破诗的文体限制和内容限制, 将散文创作的方法、章法引入诗歌创作中;忽视平仄、音韵 等声律;将议论带入诗歌,抒发更多情绪和见解。
之后四句,是作者情绪的呈现,“山城酒薄不堪饮,劝 君且吸杯中月”,各位,山城之酒,确非好酒,这又如何? 咱有这大好月光,这无穷无尽的月光,可以弥补酒味之薄。 来,吸一口这杯中月,以月代酒,依然香气四溢!——这是 我们所熟悉的东坡豪气。哪知,接下来作者笔锋猛一转,却道出“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悠扬空灵的洞箫声停止,“且吸杯中月”的作者忍不住担忧起来了:月亮 很快就要落下去,连这月光也吸不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酒 杯——情绪在这里有了一个明显的转折——豪气在胸中激荡 未尽,却猛不丁变成了伤感和寂寞。
作者的思绪借此又延宕开去,接着忧虑起明天来:“明 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如果明天刮一场春风, 这满树的杏花可能也要全落了,枝头上只剩下绿叶和几点残 红。我的天,春天就这么过去了,美好的景色如此短暂,让 我如何不惆怅?
沿着作者的忧虑,从今晚的月光,到美景的短暂,读者 不难猜出他在诗之外的感慨:人生又何尝不短暂?岁月又何 尝不短暂?
到后一句时,惆怅的情绪浓郁得有点化不开。幸好, 作者及时打住,没再过多地渲染这种情绪,留了一大片的 白,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其四,未确定写于何时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 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无难点,也易理解。从“中秋谁与共孤光”看,这首词无疑是写于某年的中秋节。但写于何地,历来争论颇 多,有人说是杭州,有人说是黄州,也有人说是儋州。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也有争论,有人说是东坡想要建 功立业,等待朝廷征用,故而“把盏凄然北望”;有人说是 抒发兄弟之情,中秋佳节,仍然与弟弟一南一北分隔异地, 因此“把盏凄然北望”。
东坡一喝酒,本就容易感慨,遇上中秋节,这感慨就越 发严重了。中秋是一个刻度,时间的刻度,代表着时光的流 逝。在他四十岁之后,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内在 的紧迫和急切,这首词尤其如此。
东坡先生的紧迫和急切是多面向的:一则是人生已过大 半,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二则建功立业看起来仍然遥遥 无期,不免难过悲伤;三则自己虽好热闹,却不免常陷入孤 独当中;四则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彷徨不知去向何方。
仔细品读这首词,就会发现,其主题不是单纯的建功立 业或是思念亲朋好友,它是作者综合情绪的一种反应,上面 提到的这几个面向皆在这首词中。
东 坡以 豪 放著 称 ,但 写 起 这种 抒发 内 心 痛苦 的 作品 , 仍然是一流高手。上阕从大处入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起笔阔大,先声夺人,紧接着却笔锋一转,直接写起近景来,“夜来风叶已鸣廊”,简直是个绝佳的特写 镜头,风吹树叶,簌簌作响,声音穿过长廊,镜头由自然 之景转向人物主体,“看取眉头鬓上”,眉头鬓上是什么 呢?——岁月留下的皱纹和白发。未有一字半句展示作者的 心理活动,但他心中所思所想哪有半点可以掩饰。
下阕写孤独和不得志,“酒贱常愁客少”是孤独,“月 明多被云妨”是不得志,“中秋谁与共孤光”又回到孤独, 但这几句连起来看,作者话中有话,“客少”也可以理解为 同道中人甚少,“云妨”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在当 时那种环境之下,竟然难找到几个可以一起有所作为的朋 友。即便如此,作者亦留下后的希望,因而“把盏凄然 北望”,北望什么呢?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望的对象是“朝 廷”——仍然寄希望于一个重新被起用的机会,虽然这机会 特别渺茫。
这“凄然”实在是太过“凄然”了。
二
东坡先生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在极为低落的情绪之下,
他总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和感受人生——换了角度,他便总能焕发出生命的另一面:生机勃勃的一面,充满希望的一面, 快乐幸福的一面。
酒之于他,是倾吐情绪的工具和通道。但酒之于他,还 有另一个功用:疗伤。比如他造酒酿酒的时候,便一扫阴郁 难过之气,重新变得欢乐起来。
苏轼酿酒始于何时,难追究竟,但酿酒的爱好一直持续 到晚年,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好饮酒、好酿酒并不等于 善酿酒,看过不少文章,言之凿凿称苏轼是酿酒专家,那些 作者八成被一些表象给骗了:一来他总是讲得头头是道,二 来还著有《东坡酒经》这种看起来相当专业的文章。
酿酒对他而言,顶多算个业余爱好,而远非专业。他喜 欢的事情太多,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将这有限的精力投入 太多喜欢的事情当中,便没办法用功太深且走得太远。作家 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 任何人从平凡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苏先生拿不出一万小 时来,自然没机会成为酿酒大师。
苏轼贬谪黄州后,“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市面 上的酒,难喝不说,且价格昂贵,他这个酒量不好但嗜酒的 人,于此两难之际,便迫不得已要自己酿造了。
《岐亭五首其四》里可以看出东坡酿酒之缘由:
酸酒如虀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 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 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幂。 何从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 为君三日醉,蓬发不暇帻。 夜深欲踰垣,卧想春瓮泣。 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 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 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
黄州城内无好酒,这里的酸酒像咸菜汤,甜酒又甜到下 不了嘴,东坡先生馋酒了,只能到黄州附近一个叫岐亭的地 方,找他的好朋友陈季常解决问题,因为陈家藏了好酒。
苏某人到黄州三年了,就没品到过味道正常一点的酒。 但求一醉,几乎都不可能,是可忍,孰不可忍!怎么办?只 能自己酿吧。北宋时,酒由政府专卖,私人是不能酿酒的,那只好偷偷地酿了。
苏轼酿酒的方子是从杨世昌道士那儿得到的,倒也不算 复杂:蜂蜜四斤,炼熟,入热汤搅成一斗,加好面曲二两, 南方白酒饼仔米曲一两半,捣细,用生绢袋子盛了,与蜜水 共置一器,密封,等它发酵。三五天后即可饮用。
酒成之后,苏轼颇有成就感,遂作《蜜酒歌》赞之曰: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苦中作乐,穷中作乐,苏轼达观开朗的一面在酿酒这事 上表露无遗。在黄州时真是穷得叮当响,吃饭穿衣可能都是问 题,但依然没能阻挡他酿酒的热情,他不厌其烦地盯着酿酒用 的大瓮,观察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并翔实地记录下来。
至 于这 酒 的味 道 ,是 否 真 像《 蜜酒 歌 》 所称 道 的那 般香甜可口,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后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不甚佳,饮者辄暴下, 蜜水腐败者尔。尝一试之,后不复作。”如叶梦得所言属 实,则证明苏轼的这次酿酒其实是非常失败的行动:因为蜜 水腐败变质,让喝这蜜酒的人动不动就拉肚子。苏先生终于 意兴阑珊,亲自结束了酿蜜酒的行动。
他在黄州可能只做过这一次蜜酒,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被贬惠州时,苏轼家中来客较多,酒也总是不够,尽管当地的官员朋友经常送酒给他,仍然不能满足所需,便又开 始自酿,所酿之酒,比黄州时名目更多样,有罗浮春、真一 酒、桂酒、万户春、紫罗衣酒,等等。
苏 轼跟 当 地客 家 人学 着 酿 了一 种糯 米 黄 酒, 因 色泽 如 玉,芬芳醇厚,入口蜜甜,便将其名之为“罗浮春”。罗浮 山乃粤南名山,风景秀丽,以山名为酒名,大约取其令人陶 醉之意。他似乎也颇为这种黄酒所倾倒,动辄歌而咏之。
如写给邓守安的《寄邓道士(并引)》: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他热情地邀请这位道士朋友:老邓啊,有空来我这儿,一起尝尝咱酿的罗浮春啊! 如这首《寓居合江楼》: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苏某人有这罗浮春,谁还羡慕那神仙生活。 某次,他酿成桂酒,请长子苏迈和三子苏过品尝,结果
两个儿子只喝了一口就停下来,明明是桂酒,喝起来却像屠 苏酒,显然是品质不过关。
从苏轼酿蜜酒和桂酒的经历来看,他酿的酒似乎大多并 不见佳,但他关于酒的研究和理论,远远超出一般酒徒,比 如他这段关于南酒与北酒的论证,就颇有见地:北方之稻不足于阴,南方之麦不足于阳,故南方无嘉酒者,以曲麦杂阴气也,又况南海无麦而用米作曲耶?吾尝在京师,载麦百斛至钱塘以踏曲,是岁官酒比京酝。而北方造酒皆 用南米,故当有善酒。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皆无味。今 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则酒亦绝佳。以此知其验也。
意思是说,酿酒这件事,原材料很重要,“北方之稻” 和“南方之麦”都不是好的原材料,前者在生长时“不足于 阴”,后者则“不足于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 用北方的麦和南方的稻来酿酒——这可是苏某人亲身实践得 出来的结论。
即便不算酿酒专家,苏先生也算个行家了。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继《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下午茶》后
陈鹏还原东坡本来面目的新作
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的异想世界
感受这位天才的喜与悲、乐与怒
领略他的明媚与深沉,高远与阔大
精选东坡经典诗词及冷门佳作
回到创作现场,回到生活本身
追寻东坡的来途与去路
看他春风得意,看他跌跌撞撞
看他如何面对得意与掌声
看他如何化解人生之苦痛
从文本出发,细心体味——
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典雅趣致的中国浪漫
自由无碍的欢愉灵魂
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破解作品难点,勾连古代今日
以同情心和同理心
打通古今相系的心灵密码
不囿于成见,不迷信权威
不满足于成说
不停留于诗词本身
不局限于东坡本人
书籍介绍
本书是陈鹏“东坡三书”第三本,是东坡诗词的解读之作,亦是诠释苏轼的生命之书。
大多数人的一生,起落有时,顺逆交替,快乐与苦难并行,我们要如何面对逆境,扭转不利局面?我们要如何突破藩篱,进入开阔豁达之境?
本书通过十七个专题,梳理东坡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路径,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索,还原他的所感、所思,还原他的喜与悲、乐与怒,找寻他追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供今日读者探讨和思考。
......................
[编辑推荐]
继《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下午茶》后
陈鹏还原东坡本来面目的新作
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的异想世界
感受这位天才的喜与悲、乐与怒
领略他的明媚与深沉,高远与阔大
精选东坡经典诗词及冷门佳作
回到创作现场,回到生活本身
追寻东坡的来途与去路
看他春风得意,看他跌跌撞撞
看他如何面对得意与掌声
看他如何化解人生之苦痛
从文本出发,细心体味——
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典雅趣致的中国浪漫
自由无碍的欢愉灵魂
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破解作品难点,勾连古代今日
以同情心和同理心
打通古今相系的心灵密码
不囿于成见,不迷信权威
不满足于成说
不停留于诗词本身
不局限于东坡本人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mobi(58+)
- 字体合适(456+)
- 目录完整(155+)
- 无广告(433+)
- 四星好评(410+)
- 全格式(359+)
- 体验差(459+)
- 无缺页(256+)
- 值得购买(89+)
- 少量广告(113+)
- 实惠(448+)
- 无水印(401+)
下载评价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冯***卉: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喜欢"东坡有佳作"的人也看了
营改增政策深度解析及纳税辅导 樊剑英 著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海外直订It's in the Book!: Good Ol' Friends 在书里!:好朋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极值选号技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4周攻克BEC听力周计划中级 于春艳,张凤 主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名誉领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Filecoin原理与实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全新正版图书 18全国银行招聘考试全攻略全国银行招聘考试试题研究组中国法制出版社9787509385203人天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及体系建设研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合同法通则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卡耐基写给女人一生的幸福忠告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安娜卡列尼娜正版 完整版 列夫托尔斯泰著世界名著书籍人生的经典中学生大学生看的国外文学课外无删减名著小说书畅销书排行榜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面向成员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优化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300MW级火力发电厂培训丛书 锅炉设备及系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978721411588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脑、情绪与抑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我的学习与见证(上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怎样下国际跳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蜂胶百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海外直订Do Your Ears Hang Low? 你的耳朵下垂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全脑开发游戏 2 空间知觉(全3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