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什么是罪责?谁有资格宽恕?
当杀人狂魔化身良好市民,
人类是否有权力以死亡惩罚死亡?
“我们假设:我有一万条脖子,你可以把我绞死一万次。你觉得这样会让死在我手里的人感到满意吗?”
小说描述了一名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在二战后借用被他谋杀的犹太人的身份,利用万人坑里敲下来的金牙在黑市上大发横财,终偷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民族英雄和有声望的市民的故事。
雅利安妓女的儿子马克斯?舒尔茨与犹太理发师之子伊茨希?芬克尔施坦从小形影不离,互相关照。可希特勒上台后,舒尔茨加入党卫军,杀害了无数犹太人,包括芬克尔施坦一家。战后为躲过追捕,舒尔茨顶替了芬克尔施坦的身份,化身为集中营幸存者。他拿一口袋金牙开始了柏林的黑市生意,又凭借酷似犹太人的面孔游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建国英雄……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讽刺地看待消灭犹太人和以色列建国,《纳粹与理发师》反映了德国历*糟糕的一页,这在20世纪70年代还是禁忌。因此,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刽子手的叙事诗”,当时遭到所有德国出版社的拒绝。该书于1971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在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出版译本并迅速成为国际畅销书之后,1977年方由德国一家小型文学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1926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38年随母亲和弟弟逃往罗马尼亚,亲历了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大屠杀,曾先后在巴勒斯坦、法国生活过,50年代初定居美国,后于1975年回到德国。他是早借助于讽刺和荒诞不经的故事形容纳粹暴行的文学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占有特殊地位。
2006年4月,为表彰希尔森拉特在文学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在其诞辰80周岁之际,《没有明天的夜晚-埃德加?希尔森拉特传》纪录片在德国电视台公开放映。
安尼 北京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博士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赫塔?米勒
在我的老家,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理发师是个掌权机关。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他的职业总和死人打交道。死人入棺之前,由他来剃发。不过这不是的原因。这理发师身材畸形,特别矮小,还顶了个大脑袋和一个驼背。他就住在我们这条街上,跟我家隔三座房子。他有一个皮包,即他的“医用包”,外边被一道闪闪发光的金属边锁着,里面装着他的全部家什。他就这样走家串户,一登门,就卷开一块天鹅绒布,总是把里面的工具按之前的顺序依次摆在桌子上,把装剃须水的小瓶子排成一个半圆;锃亮的剃刀、剪刀、镊子,好像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器械。光是闪烁的理发工具和那套准备仪式,就足够令人胆寒了。
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觉得这个佝偻着身躯的理发师是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驼子。你得提高警惕。他一进你的家门,迎面而来的不是一位邻居,而是一团谜。一种恐惧,一种忐忑攫住了我,仿佛他的医用包里面、他的驼背底下藏着一股力量,能够掌控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他不只给男人理发剃须,还给一些老年人修理指甲、给人拔牙、处理火疖子。外祖父的头发剪完以后,我妈妈会把地板上的碎头发收起来——因为理发师要把它们装进一个塑料袋子里。于是我从小就觉得,他回家会把所有顾客的头发分开保存,会给它们称重,继而对村中所有男人的所有头发都心中有数。我还相信他可以决定谁什么时候会死。我确信当装我外祖父头发的那个袋子跟他的体重相等之时,就是外祖父的死期了。
在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那位理发师同样也散发着恶魔的气息。引人入胜而又令人生畏的是,希尔森拉特偏偏让党卫军兼大屠杀刽子手马克斯?舒尔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理发师。这种角色转变的游戏还会令人置身于双重语言系统之下,阅读时产生双重感受。纳粹的口头禅如同时钟的滴答声此起彼伏,尖刻的讽刺转眼令人悲从中来。这种双重性令阅读变得迫不及待,紧张程度螺旋攀升,继而崩塌释放。语气的讽刺意味与场面的悲剧气息相互碰撞,精心引入的陈词滥调,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心照不宣。于是,无法言说的惊悚从头至尾就像被一条纤绳公然拖拽出场。未曾道破的潜台词,在读者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郁积成形。讽刺与悲剧在这里完全别有洞天,甚至堪称;不可发生之事,在希尔森拉特的笔下,却获得了生命。
【译后记】
2007年深秋,我暂别燕园前往柏林,开始为博士论文搜集资料。在看过我的研究计划之后,自由大学的导师耶梅拉?冯?德?绿尔(Irmela
von der
Lühe)教授向我推荐了《纳粹与理发师》。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这个名字从此与我的留学生活结缘。一年以后,由于论文写作计划的变动,我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这部小说的钻研,但将作家及其作品介绍到中国的想法,却从未改变。2009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本书。此番目的只有一个: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后的一个月里,我不但成了希尔森拉特的位中国朋友,还很快同译林出版社完成了出版合同。
与中文版的“顺产”相比,小说原版的问世可谓一波三折。
《纳粹与理发师》写于1960年代末。此前,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出版过一部关于犹太隔离区的小说《夜》(1966),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美国的出版公司对他的创作颇有信心,并答应为他的下一步小说预付定金。希尔森拉特虽人在美国,但只用德语写作。为了在母语环境中完成新作《纳粹与理发师》,他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写完小说的前五部之后,他回到纽约顺利写完第六部,把书稿交给了出版公司。这里毕竟是美国,通用语言是英语,所以公司很快找来语言专家将小说译成英文,并于1971年初出版。接下来的四年里,《纳粹与理发师》远销意大利、法国、英国,还印成口袋书出版,总销量逾百万。而在此期间,德国的出版商们却反应冷淡。1975年,希尔森拉特结束了二十四年的美国生活回到德国。安顿好一切以后,他仍然希望在德国出版他的小说。结果,多家出版商对他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一纸拒信。直到两年后,《纳粹与理发师》才由科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考虑到小说结尾可能在德国读者当中引发歧义,作者在出版前将后两页删掉了。
《纳粹与理发师》屡遭闭门羹的境遇,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整体语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与以色列关系回暖,社会的主流是“亲犹”。小说针对的恰恰是这股虚伪而强劲的亲犹之风。其中凶犯与受害者的身份替换,充满了太多的黑色幽默、不可思议、大逆不道。鉴于当时的时代精神,出版商有理由担心,小说对政治、宗教、道德禁忌的冲击,可能会迫使德国读者回想那并不久远的十二年,追问尚未为人知的恐怖,陷入坐立不安的窘境。在纳粹统治德国的岁月里,尤其在战争期间和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些年,成千上万个正派的德国市民经历了与主人公相似的变形——他们从1933年起变成打劫者、诽谤者、杀人者,到了1945年又摇身一变,做回普通市民,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当时的英国文学评论者罗伊?福斯特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就写道,《纳粹与理发师》“异乎寻常地残忍、无情,却发人深省”。他很想知道德国人如何看待这本书。《新苏黎世报》的通讯员阿尔弗雷德?施塔克曼也撰文称,小说对当时恐怖情景的再现堪称“前无古人”。德国出版商的态度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因为“对德国读者来说,该书存在太多争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纳粹与理发师》在德国几经辗转终于出版后,很快就成为畅销书。从《明镜周刊》到《明星杂志》,从《法兰克福汇报》到《南德意志报》,各大报刊都详细报道了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和他的“理发师”。在经历了奔波与等待之后,凭借《纳粹与理发师》,希尔森拉特终于回归德国,并且成为当年法兰克福书展的宠儿。与此同时,文学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也好评如潮。其中影响的,要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文章(1977年12月9日)。文中对小说内容的总结后来被频频引用:“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幸运儿汉斯,背负他的金子走过了时代更迭。面目可憎的马克斯?舒尔茨变身为伊茨希?芬克施坦来到以色列,用伊茨希?芬克施坦的双手——而不是杀人犯的手——辛勤劳作,过上了小康生活,还娶到了他的胖米拉。这样一来,假如他们不是都死了的话,是不合理的。这个可怕的游戏并不是一场游戏,希尔森拉特让它变成了现实,而且,现实的确如此——难道不是吗?——这些纳粹,这些行凶者,没人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也没有人想知道。即便人们把一切都忘了——金牙,还有那些曾被扛在肩上的东西——人们也不会忘记,舒尔茨-芬克施坦曾在六百万森林里散过步。”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文学视野不同于任何一位战后犹太作家。在他的笔下,犹太人并不因为是犹太人而善良无辜,德国人也不因为是德国人而罪恶滔天;身份标签无关人的本性,但却会助长既成的偏见。他反对弱者顾影自怜的矫情,也拒强权势力的妖魔化。马克斯?舒尔茨改换身份的故事虽然看似荒诞,却凸现出巨大的真实感,并且得到了历史的印证——1948年10月8日,《犹太回声》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为《假扮犹太人的盖世太保军官》。该报道记载了一位名叫埃里希?霍恩的纳粹军官:二战结束后,他不但把名字改成尤利乌斯?以色列?霍尔姆,过起了犹太人的生活,而且还差点当上德国班贝格市纳粹幸存者协会副主席。这则迟来的“新”闻是一位老人提供给希尔森拉特的,当时小说早已经问世。老人让作家保存好这份报纸,以向世人证明:“在大屠杀的疯狂过后,人类想象力所及的一切都可能发生。”
无论一个人的语言、血统、种族如何变换,无论人性沉沦的时代有多么黑暗,文明社会的基本良知都不会被埋没。对舒尔茨-芬克施坦式的行为,读者大概会期待凶犯终受到公正的惩罚,就连这个集体杀人犯本人也不例外,可是作者却没有给出一个“和解”的结局。他一方面在警示读者,无论罪责意识和良知在苟且偷生的逻辑下沉睡多久,总有醒来的一日;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评断,付出代价。另一方面,他也向读者抛出了一个哲学疑难——超乎人伦极限的罪行,能否通过审判得到公正的惩罚,从而在凶犯和受害者之间达成和解?这个问题早在二战结束之初就被许多学者提出来,但至今没有答案。尽管这是大屠杀留给世人的一个永恒难题,但它的意义却恰恰在于寻求答案的过程——惟有不懈地付出精神劳作,唤醒每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责任意识,才能够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
在自编自演的法庭审判一幕,马克斯?舒尔茨尽管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他“并不忏悔”,而是想要为自己辩护。这切合了无数跟风者不愿承担责任的心理。与此同时,这个集体杀人犯即便在纳粹风行之时也并非反犹主义者,他甚至并不相信什么理论、学说或宗教信仰,他的生存观不过是:纳粹来时,站到强者的队伍里,打着净化血统的旗号,跟风屠杀犹太人;纳粹败时,转向道义胜利者一边,打着犹太复国的旗号,跟风去杀戮、驱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由此,身份的转换既不源于人生观的转变,也不会带来人生观的改变,这就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只要恃强凌弱的生存逻辑仍然存在,大屠杀的恐怖就会再度发生。
不可承受之轻与不可负荷之重,往往同时汇于希尔森拉特的笔端;放肆的讽刺与平实的温柔总是并行不悖,令人读来笑中有泪。这一切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关系:希尔森拉特1926年生于莱比锡,1938年随母亲和弟弟投奔罗马尼亚,1941年全家来到乌克兰的犹太人隔离区。与母亲失散后,为躲避种族清洗,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开始独自逃亡。1945年,幸存下来的希尔森拉特来到巴勒斯坦,后与更名改姓隐居法国的父亲在马赛团聚。1951年,他离开巴黎来到美国。在美国的二十四年里,他不像大多数犹太学者、作家那样积极融入当地,而是跟犹太团体保持距离。他尝尽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美国梦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碎了。这期间,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支柱。希尔森拉特14岁起就尝试文学创作,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坚持用德语写作,并将德语作为一生的情人、的故乡。1975年,他告别了生活在美国的父母,抖落那一身梦的碎片,只身回到德国。从此,柏林成了他的永久定居地。
希尔森拉特目前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集,全部用德语写成,内容大都与作家自身经历有关。对于写作,他的态度是首先要有趣。读他的作品,直观的感受是好玩,这层表皮之下,则是深刻而严肃的主题,即大屠杀与后大屠杀时代。他一部脱离所谓严肃主题的小说,是用七天写完的《莫斯科性高潮》(又名《当心,曼德鲍姆同志!》,1979)。这部以冷战和黑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令读者从头笑到尾,却令评论家们瞠目结舌。如果说这本书只是无伤大雅的调侃,那么作家对美国的真情实感,则是通过《Fuck
America——布隆斯基的告白》(1980)表现出来的。浮现在字里行间的辛辣与幽默、辛酸与忧伤,主人公漂泊异乡的成长经历、对社会底层的批判观察,都令这部小说长盛不衰。小说在2009巴黎书展上大放异彩,引起法国青年读者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将凯歌一路高奏到2010年的西班牙书展。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迄今已获得多个德语文学奖项:1989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1992年海因茨-加林斯基奖、1994年汉斯-埃里希-诺萨克奖、1996年雅可布-瓦瑟尔曼奖、1999年汉斯?萨尔奖,2004年雷昂
-弗希特万格奖。2005年,博多?普利缪斯将《纳粹与理发师》(1977)录制为有声读物,获得次年德国听书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还令希尔森拉特自觉关注其他经历过大屠杀的国家和民族。小说《余念生出的童话》(1989)就是以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宗有组织的种族屠杀——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1915)——为背景创作的。2006年,作家凭借这部小说问鼎亚美尼亚国家文学奖,同年获得埃里温大学(亚美尼亚)名誉教授头衔。
《纳粹与理发师》是我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德国公派留学期间的一份巨大收获。翻译这本书完全是率性所为,却让我初尝全心投入文字世界的滋味,同时对德语文学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份译稿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谷裕教授和绿尔教授;她们容忍了我的“任性”,并对我保持一如既往的信任与耐心。其次,无论从学识还是阅历上,翻译这本书对我都是一个挑战。幸有来自挚友夏莎(Sarah
Yasmin
Chahed)、靳晗和李颜无私的建议,帮助我匡正补足,也令我倍感友情之珍贵,每时想来便暖彻心扉。后,必须感谢我的责任编辑王蕾。如果说这本书是一个“新生儿”,她则是那位功不可没的“助产士”。
2011年4月,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即将迎来他的85岁生日。就让《纳粹与理发师》中文版作为我送他的一份生日礼物吧!
安尼 2011年3月于北京大学畅春新园
【编辑手记】
德国人战后从未停止过对战争罪责与种族屠杀问题的反思。但是,一部犹太人所写的、描述刽子手的小说,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销售了一百多万册之后,却在德国本土遭到六十多家出版社的退稿,确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本书的主人公马克斯?舒尔茨1907年出生在德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尽管不是婚生子,却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儿子”。在他家隔壁,一个犹太小孩伊茨希?芬克尔施坦几乎与他同时出生。他们俩的外貌似乎调了个个儿,马克斯?舒尔茨塌鼻头、青蛙眼、扁平足,很符合人们想象中犹太人的样子,而伊茨希则是金发碧眼,“典型”的雅利安人相貌。两个小孩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踢球,一起打架,经常有人分不清他们俩。马克斯跟着伊茨希全家去犹太教堂,学犹太人祷告,甚至做了伊茨希父亲的学徒,跟着这位理发师学手艺。这两个伙伴的愿望就是开一家自己的理发沙龙。在马克斯饱受继父虐待的童年时代,伊茨希一家给了他人世间的温暖。然而,这种平静的小城生活随着纳粹的上台而被打破。马克斯?舒尔茨在时间加入了党卫军,随部队驻扎在波兰的一座集中营,在那里,他亲手枪杀了上万名犹太人,包括伊茨希?芬克尔施坦全家。
德国战败,马克斯?舒尔茨的部队在撤离波兰时遭遇了游击队的伏击,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抱着一箱从遇害的犹太人嘴里撬下来的金牙,跑进了冬天的波兰森林。一个酷似巫婆的老女人救了他,却在发现了金牙的秘密之后被他灭口。舒尔茨隐姓埋名逃回德国,为了躲避战胜国的搜捕,他为自己换了个身份:洗掉党卫军的文身,在身上烙下奥斯威辛囚犯的编号。他有着标准的犹太人长相,他知道犹太人的行为方式,他甚至还会一点儿希伯来语。从这一刻起,他叫自己伊茨希?芬克尔施坦,摇身一变成了从死亡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难民。靠着那些金牙,他在柏林做起了黑市生意,一度发达,甚至成为一位伯爵夫人的入幕之宾,却终投机失败,重新回到一无所有的境地。
揣着仅剩的几美元,舒尔茨—芬克尔施坦踏上了去往巴勒斯坦的偷渡船“出埃及号”——一名有尊严的犹太人当然要为以色列建国作出贡献。他在船上重操旧业,又开始了理发师的营生。登陆之后,他受雇于一家理发店,成了一名体面的市民,还娶了店主的侄女。他乐于在工作时向顾客讲述犹太人苦难与光荣交织的历史,并用自己所熟悉的纳粹语言宣称,犹太人终将“占领全世界”。这引起了恐怖武装力量的注意,舒尔茨—芬克尔施坦因此当了兵,拿起枪杆子赶跑了英国人和阿拉伯人,还英勇地负了伤,在病床上迎来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店主去世后,舒尔茨—芬克尔施坦顺利地继承了店铺,并给它改头换面,用上了伊茨希父亲那家理发沙龙的名字。不过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搜集关于大屠杀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关于集体谋杀犯马克斯?舒尔茨的消息。他宣称永远不会忘记杀害自己父母的刽子手。一名与他同船逃难的法官告诉他,据说那个杀人狂马克斯?舒尔茨已经在战后伏法,他却终向法官坦诚了自己的身份以及犯罪和逃亡的经历。舒尔茨—芬克尔施坦寿终正寝,死于心肌梗塞。在的法官面前他质问:“当时你在哪里?”至高无上的永生者无言以答,于是走下神坛,与他一起“等待一个公正的判决”。
如此沉重的一个题材,却是用极其幽默、轻松的语言写成的。“你很难想象比这本小说更离奇、更讽刺、更幽默的故事了,”一份美国的书评说。这便是本书在德国屡屡遭遇闭门羹的原因。在战后的德国,整个社会正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忏悔着过去,对犹太人的态度一改从前的“反犹”,转而变为“亲犹”。在这种背景下,一部以极尽挖苦、讽刺的手段描写大屠杀的小说——更不用说它还是从罪犯的视角而写的——就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
“罪犯的后代们坐在出版社里,他们为怎么用文学手法描写大屠杀的受害者定下要求,还为这种描写指定了界限。”赫尔穆特?布劳恩说。他是科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的老板,手下只有几名员工,却毅然接受了《纳粹与理发师》的手稿。布劳恩亲自开车去了《明镜周刊》的总部,把书稿拍在文化版编辑的桌子上,说:“读读看这个。”他们读了书稿,并且写了书评。那是在1977年,《明镜周刊》的影响力远大于如今,由他们开头,整个传媒界都轰动起来:《明星》杂志、《世界报》,海因里希?伯尔也在《时代报》上发表了书评文章。《纳粹与理发师》在德国也取得了成功,首印的三万册迅速销售一空,迄今为止,德语版销量已超过二十五万册。
本书作者埃德加?希尔森拉特是犹太人,亲身经历过集中营的恐怖,因此他在写作时总是带着幸存者的负罪感。他自称“德国文化背景下的幸存犹太人”,认为战后联邦德国的“亲犹主义”只不过是另一种种族歧视。在这部书中,没有一个人承认罪恶,没有一个人进行战争与罪责的反思。马克斯?舒尔茨说:“我没有罪。我只是随大流。”他代表了普遍的德国民众的态度。纳粹上台时,他们跟着振臂欢呼;战争失败后,他们替换了身份继续过活。恰恰这些普通人是战争罪行的亲身实施者,然而受到审判的却只有区区几个头目而已。小说用荒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失去条理的世界,不仅是战前、战争中的德国,还有战后的德国与重建了的以色列。
“别说希特勒了,我们来想想纳粹吧。”海因里希?伯尔如是说。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再多也没什么好讲的。1937年,我们的房东死了。这件事对我妈妈的打击可不小。不过,之后又来了一个……一个新房东。
午饭时的阳光已经暖和多了。霜花害怕阳光,吓得顺着窗子尿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无计可施地站在那儿,竖起耳朵听着。森林正说着它自己的语言。树抽噎着,雪水从天而降……一滴一滴地……偶尔迎风急转。风本来没有多少力气,既不歌唱也不呼啸,而是发出沙沙声。即将寿终正寝的雪,也在簌簌作响,我猜还有爬虫类在动,尽管我什么也没看见。大地将要苏醒,正在伸展四肢。
我本人当时还只是条小鱼。我献身于魔鬼,用靴子和制服把自己挂在了历史的车轮上,但是我的"分量"还无足轻重。一条小鱼算什么?一套制服又算什么?一双靴子能怎样?可是,上百万条小鱼呢……当穿制服的和没穿制服的……穿靴子和没穿靴子的……所有那些小鱼,那些当时说了"是"的,那些把自己挂在幸运大转轮上的—是他们推着,轮子才开始转动的。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特别撰写中文版序
◎揭露鲜为人知的二战史实,以讽刺的语言探讨战争与罪责问题
◎销量逾五百万,曾遭六十多家德国出版社退稿的德语小说
◎比肩德国文豪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另一种写法
媒体评论
这本畅销全球的小说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作品,它是对犹太人和党卫军的双重讽刺。一部血泪横流的流浪汉小说,怪诞、奇异、残酷而简洁,用黑色的幽默描绘了黑暗的时代。
——《每日镜报》
希尔森拉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托马斯?曼和写作了《铁皮鼓》的君特?格拉斯之后,再也没有作家能与之比肩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语气的讽刺意味与场面的悲剧气息相互碰撞,精心引入的陈词滥调,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心照不宣。于是,无法言说的惊悚从头至尾就像被一条纤绳公然拖拽出场。未曾道破的潜台词,在读者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郁积成形。讽刺与悲剧在这里完全别有洞天,甚至堪称*;不可发生之事,在希尔森拉特的笔下,却获得了生命。
—— 赫塔·米勒
书籍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转换的故事。雅利安人的儿子马克斯•舒尔茨尽管血统纯正,却从来不知生父是谁,因为母亲常年过着妓女般的生活并导致儿子自幼生活跌宕起伏,饱受身心凌辱。与此同时,马克斯与同一天出生的犹太理发师之子伊茨希•芬克尔施坦,从小形影不离,互相关照。可希特勒上台后,两个人的命运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舒尔茨加入党卫军,杀害了无数犹太人,包括芬克尔施坦一家。战后,为躲过追捕,舒尔茨顶替了芬克尔施坦的身份,化身为集中营幸存者,背着一口袋金牙,巧妙地开始了黑市生意,又凭借酷似犹太人的面孔和从小受到的犹太文化熏陶,成功游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建国英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排版满分(535+)
- 下载快(380+)
- 无多页(298+)
- 实惠(456+)
- 二星好评(265+)
- 可以购买(274+)
- 赚了(415+)
- 内容完整(541+)
- 体验还行(599+)
- 无水印(140+)
- 购买多(483+)
- txt(201+)
- 推荐购买(603+)
下载评价
- 网友 仰***兰: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孙***夏: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喜欢"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的人也看了
MBAMPA MPAcc管理类联考英语<二>历年真题精讲(2020中公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详解 2016年 雒运强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程砚秋自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史记菁华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2019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教习全书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出国旅游英语新900句(附光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美食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反垄断法实施指南制度建构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海外直订Sounds Magic: A children's book that encourages Musical Creativity! 神奇的声音:一本鼓励音乐创造力的儿童书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数控机床主轴系统在线动平衡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南极大冒险 重庆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门窗及其他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应用手册(对应GB 50500—2008)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青春舞台 莎园芳华——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实录暨莎剧教学与实践学术论文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3千里中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11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与名人一起成长 生命奇迹 海伦凯勒(青少年的成长伴侣) 徐琰【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早产与分娩(翻译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不一样的语文故事(6黑崖古堡的秘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9787301228319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3分